禾刀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16日02版)
  近日,安徽蚌埠一中掛出告示慶祝該校“女婿”獲諾貝爾化學獎。畢業於該校的吉娜系新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里克·白茲格之妻,兩人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相識並喜結良緣。蚌埠一中負責人說:“學校本意是想以諾貝爾獎為宣傳契機,鼓勵學生向吉娜學習,並不是為了和埃里克·白茲格硬拉上關係,給自己臉上貼金。”(《新安晚報》10月15日)
  埃里克之妻吉娜曾在蚌埠一中就讀的確實屬實,按國人習慣,親朋好友祝賀一番理所當然。該校對吉娜確有培育之恩,但僅從上述報道看不出這些培養與埃里克斬獲“諾獎”有何實質關聯,與吉娜的“學霸”歷史形象也毫無關係。在吉娜已經走過的人生中,必定經歷過許多地方許多單位,結交過許多人,顯然這並不表明,這些地方這些單位這些人與諾獎能扯得上什麼直接關係。
  想方設法扯上一點關係,這是一些國人最看重也極為擅長的本領。近年來,一些功成名就的洋女婿、洋媳婦甚至祖籍在內地的海外華裔常常被人提及,不能說這些不是事實的一部分,但除了僅有的一些血脈聯繫外,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,這並不能代表太多東西。
  之所以類似主動攀親現象一再上演,錶面上是因為國人心底有一個“光宗耀祖”的“爭光”心態。這種光耀過去是指給家族帶來榮光,如今則被延伸至地方、單位和學校。爭光有時爭的是一種虛無的榮譽,有時這種榮譽也可轉化為現實交往中擴大自身影響的絕佳籌碼。正因為如此,社會交往中,常見一些陌生人見面不是急著介紹自己,而是擺出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的關係和背景,就像一些人的名片上擠滿各種如雷貫耳的花哨頭銜,最終目的無非在於引起對方重視。也許在蚌埠一中負責人眼裡,國人仰慕已久的諾貝爾化學獎居然能跟該校扯上一點點關係,這對於提升學校影響力和人氣有不小的作用。
 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在《鄉土中國》中指出,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,人熟是一寶,此即“熟人社會”。人們之間怎樣才能變熟?有熟人靠熟人介紹,沒熟人就靠與名人扯上的那點關係搭橋,名人就是一張四通八達的名片。學會扯關係,這已成為某些國人人際交往中極為看重的本領,靠拉關係吃飯者也不在少數,而靠與名人沾親帶故從而過上滋潤日子的也大有人在。
  曾有調查顯示,現階段沒熟人辦事時可能寸步難行,而一熟三分親。不難看出,無論是熟人還是名人,均不過是人際交往的媒介,其背後折射的往往是公共資源分配的小圈子化。什麼時候,我們不用靠熟人和名人為自己開路,這種公共資源分配小圈子化的局面才會逐漸改觀。
  回到文首這件事上,世人的世俗化我們尚可一笑了之,學校則不同,學校理應是人類靈魂的陶冶之地,理應遠離世俗惡習,唯此,心靈被世俗浸染的學生才可回歸應有的純潔。蚌埠一中負責人否認此舉是“給自己臉上貼金”,而在於“鼓勵學生向吉娜學習”,不知他們到底要鼓勵學生學什麼,難道是像吉娜那樣,有朝一日也能與一個潛在的諾獎伴侶牽手?  (原標題:“諾獎”洋女婿與咱何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57oteof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